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自古以来对吃就很有研究。不论是主食还是饮品,从食材到制作都精挑细选,极为讲究。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更为美味的食品制作灵感。近年来,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西方舶来的甜品从陌生新鲜,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使得甜品在购物中心中也不断地变换着角色,实现华丽变身。
甜品占餐饮的比重明显增长
据RET 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调研发现, 甜品业态随着人们消费习惯转变到体验型后,甜品在购物中心呈现新的发展趋势。研究中心统计了近4 年的购物中心甜品比重,发现甜品
比重不仅逐年提升,其占餐饮的比重也明显增长。甜品比重的上升,主要基于两大原因:
一方面,高端餐饮、奢侈品市场双双低迷,购物中心逐渐增加体验型业态及租金贡献率较高的快销型业态比重。作为体验型业态的甜品店既可以填补高端餐饮、奢侈品缩减后的空置,又迎合了快时尚消费人群的休闲需求,因此适逢机遇而大举进驻购物中心,趁势扩大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崇尚健康休闲的生活方式,甜品店不仅仅提供美食,更为消费者创造出一个惬意舒适的环境,以满足人们追求浪漫情怀的需求;我国台湾有名的芋见甜品店,一直保持着台湾本土文化气息,遵循着台湾式礼节,通过保姆式的服务,让每一位从里面走出来的客人都流露出幸福的微笑。不断发展的甜品店,目前已经成为购物中心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业态。
甜品店入驻购物中心主力店楼层
早期购物中心的甜品店大多是外带为主的面包店和蛋糕店,往往集中于地下楼层的美食广场内,承租面积通常小于30 平方米,在一线城市的租金水平约15 元—20 元/ 平方米/ 天,有些也以扣点模式与美食广场共同经营。
随着购物中心在高区开设餐饮层,将多种类型的餐饮集中在同一楼层中,促进差异化竞争。而甜品店与普通餐饮在繁忙时段和客群定位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每个餐饮层都会设置一定比例的甜品店,而租金通常会比普通餐饮店稍低。
近几年,一些购物中心为优化形象展示,通常会在一楼等主力店所在楼层开设高端的甜品店或咖啡店,有些店铺更将餐桌延伸至室外,以吸引往来的行人。开设在购物中心一楼的甜品店通常承租能力比较强,面积需求往往超过150 平方米,客单价高于普通甜品店50%—100%。
甜品店推出高端产品线,以匹配购物中心定位。购物中心滋养着品牌的成长,对大多数甜品品牌来说,进驻购物中心不仅有利于品牌提升形象、树立诚信度,而且购物中心统一管理的制度更利于品牌稳定经营。
一些以街铺、美食城为主要战略领域的中低端品牌,为了进驻购物中心而施展“浑身解数”。一些品牌推出高端产品线为了迎合高端购物中心的招商要求及客户定位。除了选用更优质的原料,店铺面积也更大,并增设座椅区,装修风格也更加高雅、富有情调。
传统面包房不爱购物中心偏爱社区商业
在连锁品牌中有一部分并不想进驻购物中心。例如,面包店的翘楚企业85℃所有分店中仅有14% 入驻于购物中心内,而另一大品牌可颂坊的进驻率也仅为22%。经营时间受限、高昂的租金成本,是这些薄利多销的品牌不愿意进驻购物中心的主要原因。
RET 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发现,铺面小、食物精致、主打特色快消品的轻食甜点类店铺最青睐购物中心,进驻率达到93%;铺面大、家庭消费为主的面包蛋糕店则倾向于进驻租金较低的社区商业,其购物中心进驻率仅为36%。
购物中心甜品店主题化趋势明显
购物中心甜品店主题化趋势日益彰显。甜品店虽然是市场新宠,但市场也是相对狭小拥挤,同质化竞争激烈,一些甜品店开始打造主题特色,以吸引特定的消费人群,并扩大品牌的知名度。
主题化商品
与传统甜品店不同,不少新兴的甜品店致力于打造有主题特色的商品。例如,上海新天地的GODIVA 歌帝梵全球首家旗舰店以巧克力为主题,从一楼的巧克力展示区到二楼超大休闲区,都透着巧克力的浓情蜜意感;上海首家史努比主题咖啡店,店里的拿铁和卡布奇诺的品种都是可添加漫画人物头像,以主角人物为模板的主题造型蛋糕也是店里的一大特色。
主题化环境
服务等方面实现主题化。例如,查理布朗咖啡店里查理布朗和史努比的可爱形象从漫画来到了现实生活,还没进门就看到小光头查理布朗正冲着你微笑,可爱的造型让人急欲一探究竟;成都超棒的泰迪主题甜品店(熊先生的火车MrBear's Train),用料放心,好吃好玩儿,吸引的不止是小孩,连大人都驻足参与其间。为了让客人增加停留时间,甜品店不断的增强主题性、趣味性,进而加深人们对品牌的认知。
入驻购物中心目标是扩大宣传、形象展示。越来越多的甜品店入驻购物中心只是为了提高品牌的曝光率,真正的主营收入来自于外送或批发业务。例如,有些马卡龙专卖店的装修选用明亮鲜艳的色彩,软装设计也时尚温馨,匹配马卡龙浪漫甜蜜的风格。不少顾客并不购买商品,却愿意在店铺内拍照,并上传至微博或微信朋友圈,这种零成本的营销往往都是自发的。
而有些手工糖果店和巧克力工坊,不仅用形状各异的产品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更免费为顾客提供试吃,力图征服顾客的味蕾,而这类试吃活动也会随着口碑传播为品牌提升知名度。
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的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甜美的食物。和全世界的人一样,中国人对于甜也是极尽所能的运用,在汉字中常常用“甜”来表达喜悦和幸福的感觉。这是因为甜是人类的舌尖能够最先感受到的味道。甜品越来越多地成为国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品牌研究所所长余明阳如此比喻中国老字号:“中国有15,000 个老品牌,有1500 个还‘活着’,150 个‘活得’还算不错,但只有10 个能够称得上‘活得’很好。”那么,这些仅存的百年老字号到底还有哪些? 他们的生存又是如何呢?
六必居 北京,公元1530 年品牌历史
六必居始于明朝嘉靖九年( 公元1530 年),原是山西临汾西杜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的小店铺,专卖柴米油盐。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赵氏兄弟的小店铺,因为不卖茶,就起名六必居。
六必居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明朝首辅严嵩之手。此匾虽数遭劫难,仍保存完好,现已成为稀世珍品。
品牌主营:酱菜
六必居起初经营“柴米油盐酱醋”,酱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从严嵩题匾之后,买酱菜的人越来越多,酱菜也从此出名。后来慢慢的就专门腌制酱菜。六必居老酱园坐落在前门外粮食店街路西,其门面房子是中国古式的木结构建筑,为1994 年重新翻建,仍保持着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
六必居的酱菜由于选料精细、制作严格,有“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炽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之说,清代被制定为宫廷御品。
品牌现状
今天的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是经营酱腌菜及调味品的专业公司。以酱腌菜产品为主,产值过亿。
2000 年,六必居进行改制,国有改为股份制,除了在国内销售,还出口美国、欧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北京近郊,扩建厂房,建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的生产线,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致和 北京,1669 年
提起“王致和”,北京人都知道,说起来真有点像美国人都以“可口可乐”为“国饮”一样自豪。“王致和”与“同仁堂”同龄,始创清康熙八年( 公元1669 年),以生产酿造调味品为主的科工贸一体化、跨行业经营的集团公司。
品牌历史
王致和屡试不中,遂尽心经营起臭豆腐来。至康熙十七年( 公元1678 年),他便于延寿寺街西路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酱园”,雇师招徒,以经营臭豆腐为主,兼营酱豆腐、豆腐干及各种酱菜。不久,臭豆腐的销路扩大到东北、西北、华北各地。经多次改进,臭豆腐于清末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
王致和酱园历经300 多年而不衰,且越做越红火。建国以后,在王致和、致中和、王艺和、王政和4 家私人作坊基础上,发展建立了北京王致和腐乳厂。
品牌现状
企业几经传承和演变,按照北京二商集团整体部署,于2009 年改制,更名为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专业生产腐乳等调味品系列产品。
北京二商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占地面积60 多亩,生产车间面积8000 多平方米,拥有员工500 余人。产品行销全国,远销美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国家,北京市场覆盖率达95% 以上。
王老吉凉茶 广东,1828 年
虽然王老吉还不到200 年,经过加多宝和王老吉的商标抢夺战之后,中国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王老吉的。一时间,王老吉成为中国凉茶的代名词。
百年老字号的共性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超过200年老字号的共同特点——也就是一个品牌能得以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仁德 不管是陈李济还是同仁堂,还是王老吉,这些老字号的创始人留下来的东西,除了经营秘方之外,还有“济世救人”的一颗善心。
技艺超群 在同行业中,这些老字号都技艺超群。
品质上乘 品质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顶级。从这些老字号的用料选料、工序作业都可以看出来。一定要采用某个地方才能产出来的最好的配料,虽工序复杂亦不怠慢。
宫廷御用 由于朝廷都用最好的东西,所以,能进供给朝廷,就是对品质最大的肯定。每个老字号都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所以,政府在这里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经历风雨飘摇之后,如果没有政府的重新支持,这些百年老字号的发展就非常困难。
信赖 由以上的品质、品德、官方认证,形成了一种深厚的品牌信赖,信赖和权威是让他们持续生存的最终利器。
当今世界上历史悠久的企业品牌中,前3 名都是日本企业。最老的是1400 年前创立的大阪建设公司“金刚组”。日本超过千年的企业有7 家,超过200 年的企业有3164 家,而超过百年老号的竟达2.1 万多家。
品牌历史
王老吉凉茶创立于清道光年间(1828 年)。
创始人王阿吉,一生嗜医好药,从白云山采药归来,就在自己开的药材铺里卖药诊症,一般病人服下他的三五味药便可病除身健。他的医德又好,不分贫富,不摆架子,只求为人医病。于是,大家都当他是自己人,惯叫他的乳名——阿吉。他年纪大了,自然就成了“王老吉”。
清道光年间,广州爆发瘴疠,疫症蔓延。为挽救患者,王老吉历尽艰辛,寻找良药,最终得一秘方,研制出一种凉茶配方,这种凉茶不仅解除了乡民的病痛,也帮助乡民躲过了天花、疫症等灾难。王老吉从此声名大振,被誉为岭南药侠,还被道光皇帝召入皇宫,封为太医院院令。1828 年,王老吉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第一间“王老吉凉茶铺”,深受街坊欢迎,被誉为“凉茶王”。
1885 年,在第一家凉茶铺开设半个世纪后,王老吉凉茶铺已经超过百余家,热卖于广州的大街小巷,并盛于粤、桂、沪、湘等地区,甚至海外。
1925 年,王老吉凉茶参加英国伦敦展览会,成为最早走向世界的中华民族品牌之一。
1956 年,王老吉与嘉宝栈、常炯堂等8 家企业合并成立“王老吉联合制药厂”,后几经更名为“广州羊城药厂”,归属广州市医药总公司( 广药集团前身)。
1995 年之前的罐装王老吉一直由广药集团生产经营。1995 年之后,广药集团授权鸿道集团在一定期限内生产经营红色罐装和红色瓶装王老吉,而广药集团则经营盒装王老吉,盒装
王老吉已经成为利乐装饮料的第一品牌。这就引来了后面的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商标之战。
品牌现状
1996 年,广药集团正式成立,王老吉商标等无形资产按有关规定划归广药集团持有。在经历了与加多宝的商标案之后,王老吉开始了“大健康产业”计划。
中国是商标大国而不是品牌大国
商标误区
中国商界的确有股品牌热,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企业家们忽然发现,建立品牌才是未来该走的康庄大道。然而,他们心目中所认为的“品牌”就和招牌差不多。“大多数人以为一家餐厅、一个专门店、一件商品、一个企业, 起了个名号、注册了个商标,设计了一个logo、做一套VI,就叫品牌。其实这还不能叫品牌,只能叫品名。品牌是能够被顾客所广泛认知和认可,并且具备一定的市场话语权。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还要经历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品牌是质量的保证,是优质的服务,是企业文化的结晶,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单单注册一个商标,并不能成为品牌。商标是品牌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只是品牌的标志和名称,但是品牌有着更为丰厚的内涵,蕴含着生动的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例如,可口可乐的品牌内涵远不止是“可口可乐”这几个字构成的标志和名称,它体现着美国几代人“乐观向上”的美国文化。
给品牌起名字和标志logo 设计,只是品牌建立的第一步。真正打造一个卓越品牌,还要进行品牌调研诊断、品牌定位规划等多项工作,还需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积累品牌资产,并且持之以恒,坚持自己的品牌定位,信守对消费者所作的承诺,才能使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品牌设计师的观念
现在出现一个误区是,很多品牌设计师把设计当作一件艺术创作,其实品牌设计是一种离不开市场的商业工作,要从商业环境、市场营销的角度去思考以及评审这个设计所带来的效果。正如广东著名设计师黄思闳所言:“商业空间就是营销体,从营销的角度做品牌设计。”只有商业与艺术自然结合,才能成就好的品牌设计。
中国企业的急功近利
国人注册商标速度之快,建设品牌速度之快,是外人望尘不及的。商标注册下来了,就很快的开始进行品牌建设了。设计企业VI,定制统一的应用设计,做宣传做推广。如果1 年下来,没有见到成效,马上就会泄气,放弃品牌规划。
在国外,一个高级品牌的建立很多需要经过150 年的历史积淀。但在中国,似乎没有人有耐心沉淀下来推出高品质产品和品牌。如果说是因为很多企业没有资金实力去支撑长久的品牌推广,那么从一点一滴的品牌建设细节上去积累总是可以的。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慢慢树立自身稳定的品牌个性和风格。因为“我们之所以会拥护某一个品牌,无疑是因为其品牌个性和风格彻底征服了我们”。